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科普志愿融入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7-14浏览次数:46

7月1日至11日,福建福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福州、莆田、宁德、三明等地的乡村中小学、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化学科普专题社会实践,让乡村学生近距离感受化学的魅力,在乡村热土播撒化学科普和化学家精神的种子。为赋能乡村文明与教育,提升科学素质,贡献了化材学子的青春力量。

趣味科普,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在三明将乐常口村、肖坊村,宁德古田金翼村、洋上村等地,实践队的志愿者们以“硫酸铜玫瑰”、“指纹显现”、“彩色小火山”等趣味化学小实验,以及自编自唱的《化学元素歌》带领孩子们走进化学科普的大门。在福州闽侯县双福、滨江、新峰等社区,志愿者带领孩子和家长体验喷雾作画、指纹显现、纸上硫酸铜等寓教于乐的手作实验,共同感受化学的魅力。实践队队员吴柯莹同学说:“我们希望能帮助乡村学生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激励他们成为国家建设所需求的人才,完成自己的梦想。”

讲好故事,在八闽大地传递科学家精神

“黄维垣倾尽毕生心血,成功研发‘液相法制造全氟油’的重要方法,是中国原子弹事业的重要助推器……”课堂上,队员讲述着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优秀院友、著名科学家黄维垣院士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富含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怀的生动故事,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们的心灵。志愿者陈茜蔓告诉孩子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必须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而你们就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希望。”孩子们被爱党爱国的化学家精神所鼓舞,纷纷举手表示自己向黄维垣院士学习的愿望。在趣味科普活动中有机融入先辈故事,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点燃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科学的火种。

设计教材,在调查研究中提升专业本领

为了在科普教材、教具中融入更专业、生动、接地气的元素,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实践队还调研学习了当地污水处理的好经验、好方法,与村民深入交谈,了解村里污水治理的情况。结合污水治理措施流程,实践队设计出了一个可视化污水治理教学展示装置,这个装置可以直观地向观众展示污水治理的过程,让人们了解治理效果和治理成本。接下来,实践队将带着这些实验设备走进学校、社区,向更多的人普及科学知识。

据悉,福建师范大学“我是化学人”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已开展十余年,在省内众多中小学、乡村、社区与学院开展科普活动。今年暑期,社会实践队将在全国多地开展超过50场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这一次次调研学习、研发设计、课堂讲授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成长和专业提升的过程,我切实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意,在我为他们带去知识的同时,他们也鼓舞着我,让我更加有动力去继续做科普教学这件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