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山的思念

发布时间:2011-12-15浏览次数:248

三明学院   周文富教授/教务处处长(福建师大75级学生)

 

 

时光流逝三十多载,回忆渐渐淡忘,但是有些事件,有些声音,始终隐居在我的心辩之中,回荡在心田,久久不能消逝,他温润似玉,沉甸如金,真挚深情,像深山老林中阵阵清爽的和风,吹醒一刻,难忘一生。

那是1976,福建师大75级和73级的同学及江西冶金学院的学生都在福州冶炼厂学工,我们的学工时间是2个月,母校化学系无机教研室陈采老教授是带队老师之一,他品德朴实、知识渊博、有问必答,工人们说他是“活字典”,给我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虽然他15年前就已离世移居马克思的冥乡,但他在我的心中,依然还活在长安山。

回想在文革之后的1976年,全国各高校经常放演 “马尾巴功能”的电影,学术批判论盛行,他仍然执著坚持只有科教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兴邦的哲理;一再要求我们学生多学一点知识,多掌握一些本领,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事、多尽点力。记得1976在福洲冶炼厂学工的那年,冶炼厂电解镍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铜、锌、钴、铁、铅等,由于厂家没有回收技术,废渣堆集如山,生产效益不高,一直困扰企业发展;陈采教授带领我们学生以相分离技术,设计出有机与无机相逆流循环翠取分离回收工艺,最终被厂家采纳,为冶炼厂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他以此为题经常和我们谈心,沟通思想、启迪思路。他说企业人才奇缺,非常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你们每个学生在校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要“红专并进”。他说:“教师职业也一样,看起来很平常,但很重要,要有良好的师德,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走上工作岗位还要执着去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好教师”。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突出的事迹,但在“文革”刚过的1976年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马尾巴功能”对高级知识分子的特殊打击,对教学、科研工作干扰冲击极大;当时教师政治地位不高,排行“臭老九”,工资菲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鼓励学生读书,可能成为 “走白专道路”的典型,搞不好就要犯“政治错误”;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则可能涉嫌拉拢引诱,对学生严格管理则有“管、卡、压”之嫌。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低调做人,谨慎从事,说话声音低沉,温和如春,对学生关爱有加,常以鼓励引导学生,深受我们学生的爱戴。

记得陈采和陈琼琳老师上无机化学时,把无机化学中的四大平衡和过度元素、锕系、谰系元素及整个周期表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的知识面广、学识渊博、教学深入浅出,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粒难忘的种子;有些学生对他不理解时,他的眉宇之间透着沉稳与智慧,眼波里隐隐荡漾着几缕温柔,如同闽江夜晚水面上闪闪发光的渔火,别有一番魅力,他那委屈的眼光里,仍然慈祥地期待着。是他,用心引导我们走出灵魂的荒漠!并赐予我热爱化学的激情和执着。他对我说 “做一行要专一行,要精益求精,尽量成为专家”,陈采老师的话至今仍然回荡在我的耳边。老师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总是那样威严,慈祥、和蔼,其次是宽容、睿智、有爱心老师的学识让我们钦佩,为人让我们折服,每当我在夜间伏案苦读,就感觉到老师以不同的方式让我自律,催我进步。应该说,当年的化学系象陈采那样的许多老师在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起了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以至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时刻牢记着老师的敦敦教导,一边虚心学习,一边潜心教研,从自己踏上教师职业的那个时候起,我整个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习和工作,我效仿老师努力奋斗,埋头工作,踏实做事,低调做人,最终成为三明学院的第一个教授,我发表了136篇的论文,早年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三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三明市科技成就果二等奖一项,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并于1997年、2007年两次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师,2001年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2008年评为福建省教学名师,1997年评为三明市的拔尖人才,2004年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2003年开始受聘于福洲大学教授,这些荣誉称号的取得是当年长安山播下的种子。回想我当学生时的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遇,当年75级的教室里灯光长年摇曳,米黄色墙壁上时常幻化出各种朦胧学子的苦读影子,清晨、夜间长安山空气里弥散着淡淡的酒香与花香,随着和风无形无色,经常从五官悄悄钻入我们的心房,激发着心灵深处渴望知识的学子。

学生好学,老师敬业,化学系还有很多像陈采老师那样十分敬业,为人师表,师能精湛、备课认真、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的喜欢;许多老师每次上课的板书都是精心设计的几个黑板,板书图文并茂,书写快速,字体工整,可谓赏心悦目至今我们记忆犹新。

往事是一段年华,风华是一指流砂。当我在浩瀚的化学海洋中遨游30多年之后,我不能忘记恩师指路的那盏明灯,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我当教师后努力效仿的楷模,当我也成为一名资深教授并有幸承担新教师导师时,便自觉不自觉地沿用教授的方法要求自己的徒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每个学生却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润物细无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道德教化作用也正是通过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道德规范而展现,这种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存,学生终生受益。毕业三十余年的今天我也培养过数千人的大学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自己想到这些难忘的事,心中自会产生一种愉悦。几十年已经过去了,但这种蕴藏心中的思念难以淡化,我永远为之呼唤礼赞

20111120